美国滥施关税,忽略了其对中国供应链的深层依赖

  近日,美国“对等关税”直接冲击了其债券市场,随即美国政府宣布调整相关措施。金融市场能够对风险做出立即反应,而美国制造业的挑战或许也即将到来。

  美国政府发动关税战的逻辑或许是,美国作为最大贸易逆差国,与贸易伙伴相互报复时,贸易顺差国处于不对等的地位,因而受损会更大。但是,这个判断可能是错误的,没有考虑中间品问题。比如中国在两国贸易中存在顺差,但是,出口商品中有很大比例是美国制造业所需的中间品,这些中间品短期内难以找到替代品,可能会给美国制造业带去更大规模的冲击,而这种损害不一定表现在贸易额中。

  美国制造业存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供应链的“隐蔽依赖”,即最终产品的品牌和装配可能是在美国或其他国家完成,而不是中国,但大量中间品来自中国,特别是在电子元器件、化工原料、金属加工等领域,中国占据美国供应链关键节点。

  因此,当美国只关注直接贸易逆差规模的时候,可能会忽略美国制造业对中国供应链的深层依赖。中国在全球中间产品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以至于美国“去中国化”成本巨大,因为美国在其他国家寻求生产的时候,也无法摆脱对中国中间品的“迂回依赖”。

  未来几年内,全球其他国家或许还难以完全建立起可以替代中国中间品的供应,因为当前制造环节高度依赖专业知识与创新。中国制造业拥有产业链聚集效应,上下游企业地理相近,能够在“制造现场”合作创新,比如设计与生产部门相互赋能,在生产现场合作创新包含很多隐性知识,而不仅仅只会看图纸和操作机器。中国制造业的创新生态、生产规模性赋予的低成本、产业聚集带来的生产效率,是中国产业发展的突出优势。

  可以预料的是,美国制造业对中国中间品的依赖短期内难以找到替代,而关税会大幅提高其生产成本。这些美国产品在向世界其他地方销售的时候,可能会面临成本劣势,因为中国以及其他国家同样的中间品成本更低。

  事实上,中国向美国出口的产品中,除了中间品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为美国企业代工的产品,从苹果手机到小饰品,从服装到五金。这些企业主要包含面向全球市场的跨国公司以及针对美国本土销售的中小企业。针对中国的高额关税将从不同侧面冲击他们的竞争力。

  由中国代工的美国跨国公司产品,尽管向非美市场出口不受关税影响,但考虑到美国往往是企业的第一大市场,为了消化关税成本这些企业可能会减少利润或者提升全球市场的价格。这会削弱美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如果企业转移制造基地,则需要时间和投资成本,并面临质量和效率的不稳定冲击。

  美国许多中小企业比较依赖中国低成本的快速制造能力以及中美间强大的物流系统,从而实现更快更便宜的供应。现在,委托加工的成本大幅上升,并且可能因为美国海关检查而让物流更慢且不确定。美国大量中小企业可能面临巨大困境,从而对就业和零售带来不可预测的冲击。

  因此,这或许反而为中国一些企业创造了全球机遇。首先,一些美国品牌可能将面临供应链重组的不确定性,质量和成本遭受冲击,品牌形象也会受美国“对等关税”影响。中国企业应考虑趁势将自己的品牌产品推向国际市场。目前,中国制造的质量与创新已经大幅进步,但在品牌的塑造与全球推广方面还存在不足。其次,我国供应链企业可以考虑加快海外布局,基于国内的生产创新优势,在海外建立生产和销售网络,继续巩固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

人民币美元兑换

人民币兑美元

CNY USD
1 CNY0.14 USD
5 CNY0.68 USD
10 CNY1.37 USD
25 CNY3.41 USD
50 CNY6.83 USD
100 CNY13.66 USD
500 CNY68.28 USD
1000 CNY136.57 USD
5000 CNY682.85 USD
10000 CNY1365.69 USD
50000 CNY6828.45 USD

美元兑人民币

美元 人民币
1 USD7.32 CNY
5 USD36.61 CNY
10 USD73.22 CNY
25 USD183.06 CNY
50 USD366.12 CNY
100 USD732.23 CNY
500 USD3661.15 CNY
1000 USD7322.31 CNY
5000 USD36611.53 CNY
10000 USD73223.06 CNY
50000 USD366115.30 CNY
人民币汇率

人民币

1 CNY

阿富汗尼阿富汗尼9.929 AFN
荷兰盾荷兰盾0.244 ANG
AOAAOA127.506 AOA
阿根廷比索阿根廷比索163.996 ARS
澳元澳元0.215 AUD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newdub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4060579号-3 Mail: 545432457@qq.com

本站汇率等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中国银行网上银行或中国银行各营业网点柜台实际交易汇率为准。